惱人的回南天又來了,不少“老廣”在這個時節都喜歡煲些“祛濕湯”或“祛濕茶”給家人喝。但濕有“內”、“外”之別,還有“寒”、“熱”之分。想喝湯水祛濕,還是來先學辨病因、分證型再對癥除濕。如果盲目祛濕,小心引起不適哦!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于天啟教授表示,外濕多由氣候潮濕或涉水冒雨、居住潮濕等外界濕邪所致。內濕是指濕從體內生發,多由脾虛以致水濕停聚所致,即所謂“脾虛生濕”。濕邪致病,可以是外濕、內濕單獨致病,也可以聯合致病,并且外濕內濕之間可以互相影響。從這一時節的門診觀察發現,一般就診患者中內濕占多數。不少人起初可能只是外濕,錯飲了過多清熱解毒的涼茶或湯藥,或食用了過多的生冷食物,但祛濕不當反傷了脾胃,導致脾虛運化水濕能力下降,濕滯內生,誤入惡性循環。
一般人如果分不清“內濕”“外濕”,可選用藥性平和的材料來煲湯,最常用的是淮山、土茯苓、扁豆、玉米。
于教授還提醒,煲祛濕湯前,最好先分清自己所受的是“寒濕”還是“濕熱”。一般來說,“寒濕”者身體多有陽虛癥狀,平時較怕冷,喝熱水感到更舒服,舌質比較淡或淡胖,苔多薄白或稍膩,口淡,甚至有口甜感覺;“濕熱”者平時比較壯實,舌質紅苔黃、厚、膩,口干口苦,大便黃爛、排便不爽,尿黃。
針對不同人群,于教授推薦了不同的祛濕湯方↓
寒濕者:可選用草豆蔻10克、扁豆30克、玉米100克、茯苓50克、高良姜15克等煲豬瘦肉或豬骨,起到溫陽化濕功效。
濕熱者:可選用高良姜、扁豆加溪黃草30克、土茯苓30克以利濕清熱,或直接煮溪黃草水來飲用,有祛濕、清熱功效。
老人:煲祛濕湯時不宜選太寒涼或燥熱藥材,可加適量補氣養血湯料??蛇x用黨參30克、大棗20克、枸杞子10克、淮山30克、生苡仁30克煲粥或煲湯,以起到益氣健脾、淡滲利濕之效。
孩子:因小孩器官發育尚未完全,且脾常不足,煲祛濕湯選料用量不宜過多,宜考慮加健脾消食湯料??蛇x用淮山30克、玉米15克、芡實10克、山楂1個煲粥,以助消食和健胃、健脾利濕。
(內容來源:廣州日報健康有約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陳憂子 攝 編輯:葉美琪 校對編輯:連萌 初審:于天啟 審核:王劍 審定:范琳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