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中醫藥大學中醫骨傷科學于1997年被確定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和廣東省政府共建重點學科;2000年被廣東省高教廳評為省級重點學科;2002年被教育部確定為國家級重點學科;2003年以優秀通過“211工程”重點學科驗收,2007年再次成為教育部國家級重點學科。2010年進入國家特色重點學科經費資助項目,2013年進入廣東省“創新強校工程”項目。自2016年起,在國家重點學科廣州中醫藥大學中醫骨傷科學學科帶頭人何偉教授帶領下,該學科于2017年同所在中醫學一級學科入選“一流學科”建設學科。
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骨傷科醫院創建于1985年,是大學直屬附屬醫院,廣州中醫藥大學骨傷科研究所依托于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骨傷科醫院,創建于1993年,是大學直屬醫療與科研機構,實行院所合一的管理體制;2018年2月正式更名為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三臨床醫學院、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骨傷科醫院、廣州中醫藥大學骨傷科研究所),2021年5月9日將廣州中醫藥大學骨傷科研究所更名為廣東省中醫骨傷研究院,是廣州中醫藥大學博士后流動站和博士生、碩士生培養點。中醫骨傷科是醫院的龍頭???,是廣東省重點???、廣東省首批中醫名科,擁有廣東省名中醫2人,省名中醫師承指導老師2人,國醫大師傳承工作室1間,廣東省名中醫傳承工作室3間;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1人,廣東省優秀中醫臨床人才1人,全國中醫藥創新骨干人才1人,廣東省杰出青年醫學人才12人。
廣東省中醫骨傷研究院已納入廣東省中醫藥重點學科建設單位,中醫骨傷科是國家重點學科廣州中醫藥大學中醫骨傷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歷經36年發展,歷史沿革清晰,發展方向明確,??品止っ鞔_,臨床優勢突出。具體體現在:①平臺建設成熟:成立廣東省中醫骨傷研究院,明確股骨頭壞死、骨質疏松癥、骨關節退行性疾病中醫藥在骨傷科手術加速康復中的應用為建設重點,開展中醫骨傷疾病的現代化研究。② 學術影響突出:作為股骨頭壞死、骨質疏松癥相關的牽頭單位、協作組組長單位,主持或參與制定股骨頭壞死、骨質疏松癥專家共識4項、診療指南2項,學術影響力突出。③ 科研成果豐碩:近3年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6項,獲省部級以上獎勵11項,主編專著、教材5部,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獲批專利共18項。④ 人才結構合理:現有各類人才80人,中、高級職稱占77.5%,其中博士27人,碩士36人。高層次人才項目入選者48人。⑤地域優勢明顯:地處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地帶,服務面廣。
目前,廣東省中醫骨傷研究院的研究方向以股骨頭壞死、骨質疏松癥、骨關節退行性疾病的基礎與臨床研究以及中醫藥在骨傷科手術加速康復中的應用為重點,通過多學科的密切合作與交叉,打造具有創新和轉化能力的科研與技術平臺?,F將研究院具體研究方向及學術帶頭人列舉如下:
一、股骨頭壞死的基礎與臨床研究
股骨頭壞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是一種好發于中青年患者的難治性疾病,其發病有年輕化趨勢?!皦乃?修復-塌陷-骨關節炎 ”是多數ONFH患者在未經治療的自然病理轉歸過程。本研究方向包括ONFH的基礎與臨床研究,涉及ONFH的發病機制、診斷、治療和預后判斷,重點發揮本學科在診斷和中醫藥治療方面的優勢。
本方向學術帶頭人何偉教授、主任中醫師,是博士研究生導師、博士后合作導師、廣東省名中醫?,F任廣東省中醫骨傷研究院首席教授、廣州中醫藥大學髖關節研究中心主任、國家重點學科(中醫骨傷科學)帶頭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F任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骨傷科分會骨壞死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國際骨循環硏究會(ARCO)中國區副主席、全國股骨頭壞死保髖聯盟理事長、中國中醫藥促進會骨傷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康復醫學會修復與重建外科專業委員會保髖學組副組長、中國醫師協會骨科分會保髖工作組副組長,中國醫師協會骨科分會骨循環與骨壞死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關節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何偉教授從事骨科臨床、科研、教學工作30余年,專注于股骨頭壞死的基礎和臨床研究,創新提出股骨頭壞死“圍塌陷期”新概念、診斷標準,提高了股骨頭壞死診斷水平,并在此基礎上創立系列中西醫結合保髖新技術,顯著提高了股骨頭壞死保髖療效,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2001年“中西醫結合治療股骨頭壞死臨床研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4年完成治療股骨頭壞死中藥新藥“通絡生骨膠囊”的研究與開發并成功上市,取得了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獲2005年中華中醫藥科技進步三等獎。2016年在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成立國內首個股骨頭壞死保髖病區,并建立關節骨科數據庫。2018年牽頭成立全國股骨頭壞死保髖聯盟,截至目前已有70家來自全國各省市的醫療機構加盟,學術影響力輻射全國。先后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進步獎8項,主持包括國家自然基金在內的省部級以上科研課題9項;主編專著、教材6部,主譯骨外科經典名著《Surgery of the Hip》,發表學術論文200余篇,其中SCI收錄20余篇。多次應邀在國內、國際學術會議上作股骨頭壞死相關專題演講,并先后到全國20多省市100多家省、市級醫院指導手術。
本方向學術帶頭人魏秋實副主任中醫師,現任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關節中心副主任,廣東省中醫骨傷研究院辦公室副主任,廣東省杰出青年醫學人才,首批青年中醫藥求真學者,專注于股骨頭壞死的臨床與基礎研究,尤其在股骨頭壞死保髖治療上有較豐富的臨床經驗與研究基礎。主持或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教育廳重點項目、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科技計劃項目等科研課題10余項。副主編《中醫學與周易》1部,參編《成人髖關節外科學之保髖手術學》、《髖關節外科學》、《ASMBR代謝性骨病與骨礦鹽代謝障礙學》、《兒童與青少年髖關節學》譯著4部。第一或通訊作者發表論文80余篇,其中SCI收錄24篇,影響因子累計113.048,單篇最高影響因子11.492。第一發明人獲國家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4項,計算機軟件著作權4項?!肮晒穷i骨折手法復位經皮內固定的數字化實驗與臨床研究”獲得河南省中醫藥科學技術成果一等獎一項(編號:2018-1-042;排名第3)。主持的“活血通絡法治療圍塌陷期股骨頭壞死的臨床與基礎研究”項目的研究成果入選中華中醫藥學會《2019年度中醫藥優秀青年學者科技成果匯編》。
二、骨質疏松癥的基礎與臨床研究
骨質疏松癥是指以骨量低下,骨微結構損壞,導致骨脆性增加,易發生骨折為特征的全身性代謝性骨病。本方向的研究只要為中醫藥防治骨質疏松的基礎和臨床研究,重點在于中醫藥防治骨質疏松的規范化研究及其應用推廣。
本方向學術帶頭人黃宏興教授,現任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科教科科長、規培辦主任、骨質疏松研究所所長、藥物臨床試驗機構主任,廣東省名中醫,博士生導師。從事中醫骨傷科醫教研工作30余年,主要研究方向是中醫藥防治骨質疏松癥,提出脾腎-肌骨-線粒體學說,在骨質疏松研究領域有豐富臨床經驗和較高學術造詣,相關研究成果經鑒定達到國內同類研究領先水平。主持或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省部級課題等53項(其中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發表論文120余篇,出版專著12部。獲廣東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中國民族醫藥協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廣州中醫藥大學科學技術獎一等獎、二等獎各1項,申請發明專利1項,授權發明專利1件、實用新型專利9件。曾獲首屆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技之星”、國家衛健委百姓健康頻道“醫德風范--2020卓越成就”榮譽稱號、中國康辰骨質疏松醫藥研究獎第三屆“杰出青年學者獎”和第六屆“學科成就獎”、中國老年學學會骨質疏松“杰出貢獻獎”和“創新團隊獎”、廣東省“南粵優秀教師”、第二屆“羊城好醫生”等榮譽稱號。
本研究方向學術帶頭人萬雷主任中醫師,醫學博士,主任中醫師,碩士生導師,廣東省杰出青年醫學人才,羊城青年好醫生,廣東省高等學校優秀青年教師培養對象,廣東省第二批名中醫師承項目繼承人,廣州中醫藥大學“千百十工程”培養對象和青年英才培養對象,中醫(全科)住院醫師規培師承導師。長期從事骨質疏松防治工作,開展了廣東省中老年女性骨質疏松癥患者骨密度、中醫證型及其影響因素調查分析,協助撰寫并發布國內首個《肌肉、骨骼與骨質疏松專家共識》,協助制定并發布廣東省中醫藥團體標準《原發性骨質疏松癥(骨痿)中醫臨床診療指南》和《基層醫療機構骨質疏松診斷與治療專家共識(2021)》。在中醫藥防治骨質疏松癥領域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和較高學術造詣,相關研究成果達到國內同類研究領先水平。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3項,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課題2項,廣東省中醫藥局課題1項,參與多項國家級、省部級和廳局級科研課題研究。發表論文60余篇,其中SCI論文5篇,獲批專利5項,出版專著3部。曾獲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二等獎、三等獎和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及中國民族醫藥協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廣州中醫藥大學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各1項,并獲第八屆中國藥學發展獎骨質疏松醫藥研究(HOMA)獎“杰出青年學者獎”。
本研究方向學術帶頭人張志海主任中醫師,醫學博士,主任中醫師,碩士生導師,第四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師承全國名老中醫劉慶思教授,黃宏興廣東省名中醫傳承工作室負責人?,F任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醫務部主任。長期從事骨質疏松防治工作,在中醫藥防治骨質疏松癥領域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和較高學術造詣。主持并參與國家及省部級課題20余項,發表學術論文50余篇,出版專著1部,專利2項,培養碩士研究生共9名。
三、骨關節退行性疾病的基礎與臨床研究
骨關節退行性疾病是指關節、脊柱的退行性疾病,如髖、膝、肩、踝、肘關節炎,脊柱小關節紊亂/退變、腰椎/頸椎間盤突出癥、腰椎/頸椎管狹窄、腰椎滑脫,膝關節半月板退行性變,肩袖退行性變等退行性疾病。本方向主要為中醫藥防治骨關節退行性疾病基礎和臨床研究,包含膝骨關節炎、脊柱退行性疾病和運動醫學類退行性疾病。
本方向(膝骨關節炎)學術帶頭人為張慶文主任中醫師,現任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關節中心主任,師從袁浩教授、何偉教授從事以股骨頭壞死為主的髖、膝關節疾病的臨床及科研工作二十余年,協助何偉教授提出、完善“股骨頭壞死圍塌陷期”理論。擅長中西醫結合治療成人及兒童股骨頭壞死、發育性髖關節脫位及發育不良、股骨頸骨折、股骨頭骨骺滑脫、髖關節撞擊綜合征、骨關節退行性疾病。熟練掌握股骨頭內微創打壓支撐植骨術、股骨頭內打壓植骨加帶血管骨瓣移植術、骨盆截骨術、股骨截骨術、膝關節周圍截骨術等保髖、保膝矯形手術,人工髖關節、膝關節置換及翻修手術,肩關節、肘關節置換手術,肩關節、肘關節、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關節鏡手術。主持/參與國家級、省級課題7項,發表論文50余篇,近3年以通訊作者發表 SCI 論文 6篇(總 IF=19.674),獲國家級科技獎勵2項,省級科技獎勵2項。
本方向(運動醫學類退行性疾?。W術帶頭人魏合偉主任中醫師,現任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運動醫學科主任,是廣東省高等學?!扒О偈こ獭迸囵B對象。擅長診治各種運動損傷、骨關節損傷、膝關節骨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等,擅長用關節鏡微創治療膝關節、踝關節、肩關節部位的運動損傷和人工膝關節表面置換手術、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獲省部級、市級科技進步成果獎3項,主持和參與省部級、國家級和廳局級等科研課題10余項,出版專著6部,公開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曾接受《中國中醫藥報》、《信息時報》等媒體關于運動醫學方面的訪談和約稿。
本方向(脊柱退行性疾?。W術帶頭人李穎主任中醫師,是廣東省杰出青年醫學人才,廣東省佛山市創新領軍人才。參與制定我國《肌肉骨骼與骨質疏松專家共識》。熟練開展各類脊柱手術,擅長脊柱各種微創手術,特別在脊柱內鏡方面有一定建樹獲得了內鏡微創醫師證及開展指導下完成四級脊柱內鏡診療技術證書熟練運用中西醫結合方法,對頸肩腰腿痛病、脊柱退行性疾病、脊柱椎體骨折及骨質疏松癥等疾病的治療有較豐富的臨床經驗,特別對采用棍點治療頸肩腰腿有獨特的手法和理念,積極創建??茍F隊,團隊成員包括海外研究生等,承擔科室科研臨床工作,建立??频脑\療方案和臨床路徑,所在的科室先后成為市、省重點???;主持各項繼續教育項目。2012至2020期間,一共主持開展多項繼續教育項目,其中主持國家級項目2項,省級項目9項和市級項目8項,以第一作者/通訊作者(共同第一作者)發表論文22篇,其中SCI6篇,EI3篇。多次獲邀在國內多地進行專業學術演講。
四、中醫藥在骨傷科手術加速康復中的應用
骨科加速康復是一種倡導以患者為中心的圍手術期全程一體化管理,是以循證醫學證據為基礎,對圍手術期的一系列措施進行優化整合,以降低手術應激反應、減少并發癥、加速患者康復的管理理念。本方向主要研究中醫藥在骨傷科手術加速康復中的應用。
本方向學術帶頭人羅毅文主任中醫師,現任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創傷骨科主任,碩士生導師,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十四五”規劃教材,全國高等中醫教育教材《中醫正骨學(第二版)》主編。 羅毅文主任中醫師為“中醫藥防治原發性骨質疏松癥專家共識(2020)”主要制定者之一。從事骨傷科疾病的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30余年,主要研究方向“中醫藥促進損傷修復”,“中醫手法整治骨折脫位”及“中醫藥在骨折術后快速康復的應用”等。主持及參與完成國家級及省部級課題10余項。目前主持廣東省中醫骨傷研究院開放基金重點項目“老年髖部骨折快速康復外科診療模式的構建和應用的研究”。發表論文100余篇,其中通訊作者SCI4篇(總IF大于15),主編出版專著2部,獲國家發明專利4項。已培養研究生10人,在讀2人?!爸嗅t藥防治骨質疏松癥的系列研究”獲得廣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補腎健脾活血法防治骨質疏松癥的系列研究”曾榮獲2003年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技進步三等獎。
本方向學術帶頭人陳雷雷副主任中醫師為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關節科副主任。廣東省自然科學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廣東特支計劃”科技創新青年拔尖人才,廣東省杰出青年醫學人才,2017-2019年嶺南醫學中心PI,2021年廣州中醫藥大學優秀共產黨員,2021年優秀醫療柔性援藏人才。University hospital of Western Ontario、Stanford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University of Texas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訪問學者。師從我國著名股骨頭壞死專家何偉教授,長期致力于股骨頭壞死、膝骨關節炎等髖、膝關節疾病的基礎與臨床研究,從股骨頭壞死基因組學、蛋白組學、微觀影像學、生物力學及有限元分析等方面,對股骨頭壞死病因、發病機制、早期診斷、“圍塌陷期”及中醫藥治療進行深入研究。所參與的股骨頭壞死的研究處于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先后在國內外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其中SCI收錄17篇,參譯臨床專著2部,參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十四五”規劃教材1部。先后主持國家、省部級課題共9項,獲資助經費300余萬,其中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1項、國家自然青年科學基金項目1項、廣東省自然科學杰出青年基金項目1項、“廣東特支計劃”科技創新青年拔尖人才項目1項,廣東省教育廳高??蒲忻嫔享椖?項。培養碩士研究生6人,博士研究生1人,協助指導博士、碩士研究生10余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