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4月15日—21日為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今年的主題是“癌癥防治早早行動”。腸癌通常是指結直腸癌,是發生在直腸和結腸的癌癥的統稱,俗稱“大腸癌”,是我國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外科主任敖雪仁和大家來聊一下腸癌的那些事。
病例一 :大便改變,體重減輕
77歲的王伯伯(化名)在半年內體重減輕了20余公斤,近八年來大便習慣也改變了,平時大便次數頻繁呈水樣,但并未出現明顯的不適感。來醫院就診后,在腸鏡檢查下診斷為乙狀結腸中分化腺癌,做了腹腔鏡下乙狀結腸癌根治術,手術過程順利,現恢復較好。
病例二 :腹部不適
53歲李伯伯(化名),4個月前出現明顯腹部不適,當時在醫院就診檢查糞便常規,提示潛血陽性,說明消化道出現問題,經過無痛腸鏡檢查診斷為直腸中分化腺癌,便做了腹腔鏡下直腸癌根治術,手術過程順利,現恢復較好。
腸癌早期癥狀多樣
通過這兩個病例我們可以看出,雖然都是腸癌,但是癥狀卻不相同,單憑外部診斷和常規檢查是無法斷定為腸癌的,檢驗是否為腸癌的手段只有一種,做腸鏡!腸鏡檢查是發現腸道疾病的金標準。
敖雪仁介紹,腸癌患者大多數為中老年,但也有青年發病,男性多于女性。早期癥狀主要有出現排便習慣改變,便頻或排便不盡感;出現便血或黏液血便;原因不明的貧血、乏力、消瘦、食欲減退或發熱;沿結腸部位腹部隱痛不適以及發現沿結腸部位有腫塊。晚期可出現黃疸、腹水、肝腫大、腹塊、腸梗阻、惡病質、骶尾部持續性疼痛、大便失禁等癥狀。
這些人該做腸鏡
外科醫生建議以下人群應立即檢查:
年齡≥40歲,無論男女
長期抽煙、喝酒的群體;
有結直腸息肉或結腸癌家族史;
進行膽囊切除的群體,慢性闌尾炎或闌尾切除史;
長期缺少運動,高脂肪飲食,高鹽飲食者。
長期便秘,腹瀉,有排便習慣改變、不明原因腹痛、便血、消瘦的群體。
炎癥性腸病、家族性息肉病。
同時,敖雪仁也建議,對于沒有任何癥狀的成年人,為了預防腸癌的發生,建議從50歲開始每5年做一次腸鏡檢查到75歲;對于有腸癌過往病史(如有結直腸腺瘤病史、結直腸癌家族史、結直腸癌病史、炎癥性腸病者)及糞便潛血試驗陽性的高危人群,應從40歲開始每年參加腸癌篩查。

(內容來源:羊城晚報 陳輝 通訊員王劍 編輯:葉美琪 校對編輯:連萌 審核:王劍 審定:范琳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