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碩士研究生,中醫師。擅長純中醫及中西醫結合治療內科疾病,尤其是中醫經典辨治發熱、咳嗽、偏頭痛、腸易激綜合征、胃痛、心力衰竭、失眠、焦慮等內科常見病及疑難雜癥。
【導讀】這是一個腹脹2月的年輕患者,除腹脹外無太多伴隨癥狀,似乎難以辨證。但是緊扣患者“吹空調及進食冷飲后容易腹痛腹瀉”的細節,結合舌脈,采取溫中行氣、疏肝健脾的治法,治療1周后癥狀即明顯改善,隨訪一月病情基本平穩。
3月24日中午,我接診了一位20出頭的年輕小伙,訴已經腹脹2月,呈游走性,與進食節律無明顯相關,無腹痛,無惡心嘔吐,無煩躁易怒,無倦怠乏力,無口干口苦,胃納尚可,大便溏,每日1~2次。查看舌淡紅有齒痕苔薄白,脈弦細。
患者僅有腹脹,余無明顯不適,似乎“無證可辨”,然患者腹脹呈游走性,提示氣滯,舌淡紅有齒痕、大便溏提示脾氣,無口干口苦,提示無內熱表現。本著“無熱便是寒”的原則,予以溫中行氣為主,佐以健脾運脾,予以香砂六君子湯加減。
黨參15克、蒼術15克、茯苓20克、炙甘草5克、砂仁6克、木香10克、法半夏15克、陳皮10克、廣藿香15克、炒山楂30克、雞內金15克、萊菔子15克,7劑,日一劑,水煎服。
之所以用山楂、雞內金、萊菔子之類消導藥物,意在運脾消滯,“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
4月28日患者再次就診,訴服前藥1周后癥狀基本消失,所以未按時前來復診。吹空調及進食冷飲后容易出現腹痛腹瀉,胃納正常,無口干口苦,無惡心嘔吐。舌淡有齒痕,苔薄白,脈弦細?;颊叻八幒笪闯霈F“口干口苦咽痛”等“上火”癥狀,且存在“吹空調及進食冷飲后腹痛腹瀉”,顯是中焦虛寒無疑,且夾雜肝脾不和之表現。效亦更方,前方加強溫中散寒力度,合用調和肝脾之品,減少消導之藥。
黨參15克、蒼白術各15克、茯苓30克、炙甘草6克、防風15克 、陳皮10克、桂枝12克、醋香附15 克、山藥20克 、萊菔子15克、廣藿香20克, 7劑,水煎服,日一劑。
5月5日復診,訴病情平穩,假期期間進食較雜,亦未引起腹脹腹痛。稍有口苦,無口干,胃納可。吹空調后已無腹痛腹瀉,尚易腸鳴。舌淡紅有齒痕苔薄白,脈弦細。繼續以前方加減,加用烏梅收斂肝氣。
黨參15克、蒼白術各15克、茯苓30克、炙甘草6克、防風15克、陳皮10克、桂枝12克、醋香附15克、山藥20克、萊菔子15克、廣藿香20克、烏梅15克,7劑,水煎服,隔日一劑。
【正哥按】《素問》曰“臟寒生滿病”,《蘭室秘藏》云“或多食寒涼及脾胃久虛之人,胃中寒則脹滿,或臟寒生滿病”。脾胃虛寒是導致腹部脹滿類疾病最常見的病機。
該患者首診時僅訴有腹部脹滿,余無明顯不適,似乎無證可辨。但是從腹脹的性質以及飲食二便情況,可以判斷有脾虛氣滯,尤其是“無口干口苦”表現,提示患者并無內熱,本著脾以陽氣為本、“無熱便是寒”的原則,可以明確溫中行氣的大方向。
二診時患者進一步透露“吹空調及進食冷飲后腹痛腹瀉”,更加確證是脾胃虛寒無疑。且患者服藥后未出現口干口苦等“上火”癥狀,說明藥性尚不夠熱,仍有進一步加碼空間,因此二診方加入了桂枝。且患者脈弦伴有痛瀉,存在肝脾不和的因素,因此二診方合用了痛瀉藥方(不加白芍者,以白芍性微寒,陰柔容易致腹瀉故也)。
只是該病患雖以中焦虛寒為主,但痞滿之證,最多見虛實夾雜、寒熱錯雜、清濁相干,因此治療往往在確定主方向的基礎上雜病雜投,用藥需靈動,補而不滯、和中有疏,方能較快控制癥狀。后期要有方有守,減量常服,以鞏固療效。
鄭重申明:由于每個人的體質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藥和劑量僅適用于本案病人當時的病情。未經中醫辨證診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處方和劑量。廣大讀者如有需要,應前往正規醫院診治,以免貽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