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質疏松癥是由于正常礦化骨單位容積(密度)中骨量減少、骨組織顯微結構退化,造成骨脆性增加,從而容易發生骨折的全身性骨病。《素問·痿論》曰: “腎者水藏也,今水不勝火,則骨枯而髓虛,故足不任身,發為骨痿。”根據臨床表現,該病屬中醫“骨痿”范疇比較準確。
黃宏興教授從事中醫藥防治骨質疏松癥臨床工作近40年,學貫中西,對骨質疏松癥治療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現將黃教授辨治骨質疏松癥的經驗介紹如下。
黃宏興教授等在臨床中總結出骨痿的病因病機離不開脾腎肝三臟。腎虛是骨質疏松癥的根本原因,腎為先天之本,腎藏精,主骨生髓。脾虛是骨質疏松癥發病的重要病機,脾氣虛則四肢不用。血瘀是骨質疏松癥病理產物和促進因素,血液運行賴元氣推動,元氣為腎精所化,腎精不足,無源化氣,必致血瘀,即腎虛血必瘀,反之瘀血又可加重氣血運行障礙,致使營養物質不能濡養臟腑筋骨,加重脾腎虧虛,從而促進骨質疏松的發生;脾虛則氣血生化之源不足而致氣虛,氣虛不足以推動血行,則必成血瘀。肝陰虛與骨質疏松癥密切聯系, “肝腎同源”、“精氣同源”,腎精與肝血相互滋生,盛則同盛,衰則同衰。綜上所述, 脾、腎、肝等臟虛損均可引起本病。
主證
腰髖冷痛,腰膝酸軟,甚則彎腰駝背,畏寒喜暖,面色蒼白,或五更泄瀉,或下利清谷,或小便不利,面浮肢腫,甚則腹脹如鼓,舌淡胖,苔白滑,脈沉弱或沉遲。
治則
補益脾腎,強筋壯骨。
方藥
右歸飲(《景岳全書》 (由熟地、山茱萸、山藥(炒) 、杜仲(姜制) 、枸杞、甘草(炙)、肉桂、制附子組成)。用法:日1劑,水煎服。或補中益氣湯《脾胃論》)合金匱腎氣丸(《金匱要略》 (由黃芪、白術、陳皮、升麻、柴胡、人參、甘草、當歸、地黃、山藥、山茱萸(酒炙)、茯苓、牡丹皮、澤瀉、桂枝、附子制)、牛膝(去頭)、車前子(鹽炙)組成)。用法:水煎服,日1劑。
中成藥
骨疏康顆粒/膠囊、壯骨止痛膠囊等。
黃教授指出,雖然以補腎作為治療骨質疏松癥的大法,并且補腎中藥在骨質疏松癥的治療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如果僅僅局限于補腎,則治療是不全面的。人到老年,機體功能的減退涉及多方面,除了腎虛之外,實際上五臟俱衰,其中尤以與脾的關系較為密切。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兩者相互滋養,相互為用。腎虛陽氣衰弱,則脾失溫煦而運化失職;脾虛生化乏源,則五臟之精不足。為此,對骨質疏松癥患者在補腎調節陰陽的同時,也要注意對后天脾胃的調理,以加強對五谷精微、藥物及鈣劑的吸收,從而使由于腎虛引起的一系列病理變化改善得更快。再者,補腎中藥多為滋膩之品,脾臟喜燥惡濕,過多滋膩之品容易傷脾,給以健脾之藥有益于脾的運化功能正常發揮。
主證
腰膝酸痛,膝軟無力,下肢抽筋,駝背彎腰,患部痿軟微熱,形體消瘦,眩暈耳鳴,或五心煩熱,失眠多夢,男子遺精,女子經少經絕,舌紅少津,少苔,脈沉細數。
治則
滋補肝腎,填精壯骨。
方藥
左歸丸(《景岳全書》) (由熟地黃、山藥、枸杞、山茱萸、牛膝、鹿角膠、龜板膠、菟絲子等組成)用法:每次9丸,每日3次,溫水送服。或六味地黃丸(《小兒藥證真訣》) (由熟地黃、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藥、澤瀉、茯苓組成) 。用法:口服,蜜丸, 1次16丸, 1日2次。
中成藥
左歸丸、金天格膠囊等。
肝主疏泄升發,為陽臟,又稱將軍之官;肝主藏血,為藏陰之所,故肝體陰而用陽。黃教授認為,陰血易耗而陽氣難沉,故肝多陰虛火旺。腎為水臟,常由久病、房勞、熬夜等原因耗損腎水真陰, 導致水不涵木。肝藏血,腎藏精,中醫學有肝腎同源、精血同源之說,腎中精氣的充盈有賴于血液的濡養;若肝失調達,肝氣郁滯,耗傷陰血,肝血不足,則可導致腎精虧損,使骨髓失養,肢體不用,或情志抑郁、外邪阻滯導致肝氣郁結,氣血阻滯,骨髓脈絡失養。女子以肝為本,肝氣郁結則導致氣血郁滯,沖任血海蓄溢失常,可引起月經失調,乃至閉經, 從而加快骨質疏松癥的發生。
主證
腰膝及周身酸軟疼痛,痛有定處,活動困難,筋肉攣縮,骨折,多有外傷或久病史,舌質紫暗,有瘀點或瘀斑,苔白滑,脈澀或弦。
治則
補腎活血,通絡止痛。
方藥
補腎活血湯 (《傷科大成》,由熟地、破故紙、菟絲子,杜仲、枸杞、歸尾、山萸肉、蓯蓉、沒藥、獨活、紅花組成) 。腰部疼痛甚者,加懷牛膝、五加皮;氣滯者,加川芎、枳實。用法:水煎服,日1劑。
中成藥
右歸丸、仙靈骨葆膠囊等。
黃教授指出,因腎虛元氣不足,無力推動血行以致氣虛血瘀;或因腎陽不足,不能溫養血脈以致寒凝血瘀;或脾胃虛弱,氣血化生不足,氣虛血少,脈道不充,血液不行而致瘀;或因肝陰、腎陰虧虛,虛火旺盛,迫血溢出脈外而留瘀;或因外傷制動,肢體不用,氣血不行,而致血瘀氣滯,痹阻脈絡,不能濡養筋骨,髓少骨松,則發骨痿、骨痹等癥。因此,活血化瘀也是治療老年病的常用方法。根據中醫學對骨質疏松癥病因病機特點的認識,結合現代醫學對中醫藥治療骨質疏松癥的研究,黃教授指出,中醫藥治療骨質疏松癥還應以補虛化瘀為治則,即除調補脾腎外,活血化瘀也是重要治法。
黃宏興教授認為治療骨質疏松癥首要改善患者痛苦的癥狀,其次是提高患者骨密度或者減緩骨丟失進程,降低骨質疏松性骨折的發生率,最終的目的是改善患者生存質量。
黃教授認為,中醫藥作為我國醫學的瑰寶,其“整體觀”、“辨證論治”的原則,對每位病人辨證施治,針對性治療,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在防治骨質疏松癥的艱難道路上,可以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中醫藥防治骨質疏松癥,大有可為!
參考文獻:
[1]廣東省中醫藥學會第一批團體標準. 《原發性骨質疏松癥(骨痿)中醫臨床診療指南》.
[2]絕經后骨質疏松癥(骨痿)中醫藥診療指南(2019年版)[J].中醫正骨,2020,32(02):1-13.
[3]曾國勇,萬雷,王凡,黃宏興.黃宏興教授辨治骨質疏松癥經驗介紹[J].四川中醫,2016,34(06):10-12.
[4]王廣偉,付豐平,李澤鈿.黃宏興教授治療骨質疏松癥經驗介紹[J].新中醫,2011,43(03):167-168.
專家介紹·黃宏興
· 中共黨員、廣東省名中醫、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骨科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博士后合作教授
· 擅長中西醫結合診治骨傷科疾病,尤其骨質疏松癥、痛風性關節炎、老年骨病、骨關節病、頸肩腰腿痛、跌打損傷等骨科疾病等。
· 【出診時間】
總院:周二上午 名醫診區
總院地址:廣州市荔灣區龍溪大道261號
骨傷科分院:周一上午、周三上午
骨傷科分院地址:廣州市海珠區江南西路青竹大街22號
相關科室介紹
骨質疏松科是在1998年廣東省中醫藥局確定的廣東省中醫骨質疏松病醫療中心建設單位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專科優勢病種“骨質疏松癥”全國協作組組長單位,全國首個中國健康促進基金會骨質疏松防治合作基地、廣東省首批中醫名科、廣東省中醫藥學會骨質疏松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單位、廣東省中醫優勢病種突破項目(骨質疏松癥)牽頭單位、粵港澳大灣區骨質疏松椎體骨折聯盟單位,設有骨質疏松研究所、名中醫傳承工作室等。根據“腎主骨、脾腎相關、血瘀論”三個理論和“辨證觀、整體觀、平衡觀”三個觀點,認為骨質疏松病位主要在腎、脾、經絡,提出了補腎壯骨、健脾益氣、活血通絡的治療原則,研究出治療骨質疏松癥的系列藥物“十味骨康口服液”等純中藥制劑。
風濕骨科圍繞重點病種風濕痹病(痛風、類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骨關節炎),系統梳理臨床診療中的關鍵問題,明確中醫藥治療優勢環節,完善療效評價體系。提出風濕骨病診斷不易,病機復雜,病程纏綿,病情頑固,治療困難,其痛責之于風寒濕邪乘虛而入,治宜祛風除濕、清熱解毒、和解表里。認為濁毒是風濕骨病的主病機,指出應重視以化濁解毒法治療風濕骨病。強調風濕骨病的治療應抓主證,辨兼證,析類證,臨證應力求認識骨濕骨病證治規律、積極探究個體化用藥特點、探索同病類證和同病類治,認為中醫+微創治療風濕骨病優勢獨特。
骨五科擁有醫教研三位一體且經驗豐富的骨代謝及風濕骨病臨床科研團隊。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項、省部級項目16項。榮獲廣東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二等1項、三等獎2項、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廣州中醫藥大學科學技術獎一等獎、二等獎各1項、中國老年學學會骨質疏松“創新團隊獎”等。
目前,科室根據廣東省中醫骨傷研究院發展思路,有效整合醫療資源、診療服務能力、學術研究等資源,加速制定標準化、規范化、個體化的診療方案,積極構建患者為主、醫患互動、社會支持的慢病管理模式,著力打造建立三院早期、快速、規范的全程、全方位骨代謝評估體系和專業化治療診療模式,為患者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來源:公眾號“黃宏興廣東省名中醫傳承工作室” 編輯 葉美琪 初審 黃宏興 審核 王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