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黨員,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治未病科(健康管理科)主任,主任中醫師,醫學碩士。
· 擅長中西醫結合治療內科雜病,尤對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及甲狀腺疾病、消化道潰瘍等病的治療及亞健康狀態調理。
由于肺脾腎功能失調,陽虛氣化失職,以致津液不能正常輸布,形成水飲停于體內。當心氣不足,或心陽不振時,水飲上逆凌心,心陽阻遏,胸陽不振則見喘滿胸悶、氣急氣短,動則尤甚。渴不欲飲,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腫,形寒肢冷,舌淡胖體暗,苔白滑,脈象弦滑或沉細而滑。這歸屬于中醫的“喘證(水飲凌心型)”。中醫認為這種疾病是水飲上逆凌心,心陽阻遏,胸陽不振導致。
紅參10克 制附子15克(先煎) 細辛10克 茯苓20克 白術15克 桂枝15克 葶歷子15克 黃芪30克 防己10克 炙甘草10克 枳實15克 酒萸肉30克 紅花10克 生姜3片(自備)
將制附子加適量水先泡30分鐘后大火燒開,改小火,煮30分鐘。余藥加水沒藥一寸,浸泡30分鐘后,加入煮好的附子湯中大火燒開,改小火,煮30分鐘,取汁。二煎加水沒藥即可,大火燒開,改小火,30分鐘,取汁。兩煎相合,100ml,一日二次,一日一劑。
溫腎行水,益氣平喘。適用于水飲上逆凌心,心陽阻遏,胸陽不振引起的胸悶喘滿、氣急氣短,動則尤甚者。
責任編輯:葉美琪